他山之石

王玉芬——浙江大学辅导员、第十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发表日期2019-03-13,共次浏览


颁奖词

  坚守阵地,向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她用青春风华镌刻无悔付出;弘扬正气,向世界展示中国自信,她用坚定步伐铺就学生成长之路。旗帜鲜明,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金声玉振,传中国特色时代强音。无处著春光,草木尽芬芳,她,就是浙江大学辅导员王玉芬。

工作感悟

钱塘潮头育中西

我从教22年,担任专职辅导员10年。算起来,做辅导员的时间没有当专业教师的时间长,但专业教师那段独特而珍贵的经历是我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基石,也让我坚定了当辅导员的初心。习总书记曾寄语青年“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放飞青春梦想”。我常想,辅导员作为青年大学生筑梦、圆梦的助推者和守护人,不是更应该屹立潮头,手把红旗,指引航向吗?

十年来,从做“课程思政”的“引路人”到成为理想信念的“呵护者”,从有幸成为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思政工作的“探索者”,到扮演扎根中国大地讲中国故事的“发言人”,我发现机遇始终与挑战并存,奋斗永远和幸福比肩。站在新时代的潮头,如何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把“四个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我们辅导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道路自信”指引学生方向

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守好这段渠,种好这片田”我们义不容辞。浙江大学国际校区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以我为主、高水平、一对多”办学的先锋阵地。中外学生64,来自46个国家的留学生,让我面临了在多元环境中开展思政教育的新挑战。我坚持正面教育,不回避问题,不害怕论辩,开展“先锋引领计划”,引入《形势与政策课》名家授课模式,办起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实施“青马工程”——我们辅导员先要有足够的自信,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让同学们在国际比较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学生指明发展方向。

“理论自信”涵育学生修养

我们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学生,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世界,为同学们成长成才打下思想基础,这将是他们受用终生的财富。通过LST思政理论课授课模式的创新,同学们在小班讨论中产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身份自觉,成长之快超乎我的想象。他们还自发成立了“兴中学会”,交流研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国家大政方针。更没想到,深度体验中国社会的《中国国情课》以及英文版《十九大报告》,竟然在留学生群体中如此受欢迎,成为他们“读懂中国社会”的主要方式。我想我的“理论自信”起作用了,因为中国学生不能丢了中国大地的“根”,这是他们将来的立身之本、处世之心;而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也不能白来,总要在他们心里留下点中国印记。

“制度自信”坚定学生理想

培育制度自信,关键在于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获得感,我们要用历史的变化、现实的成就、国际的比较教育学生,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我们组织中外学生一同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遵义会议纪念馆等,在向中国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也让留学生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时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我们带着中外学生去贵州湄潭浙大西迁办学点开展社会实践,让他们重温竺可桢老校长举校西迁、存续浙大命脉的创业史。以史为鉴,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存在与发展的必然规律,才能启发学生对“公忠坚毅、能担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深刻认识。正是有了这份制度自信,我们才能开拓中外协同背景下的思政教育体系,才能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

“文化自信”浸润学生心灵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我们要发挥中国文化优势,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豪感,把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辅导员应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国际校区给了我中外学子汇聚的天然舞台,使我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让中外学生一同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带他们学丝竹、看皮影、包饺子、做月饼,体验民俗文化;带他们观钱塘的潮、走盐官的巷、看硖石的灯、读徐志摩的诗,领略地域文化;带他们服务社区、走进农村、参观民企,感知社情民情。在这样的体验中,留学生也成为了中外友谊的使者、民心相通的桥梁。原来辅导员可以是这样“给力”的存在,能带给学生许多“精彩”的体验。辅导员的文化自信,浸润了学生,也成就了自己。

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而辅导员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也源于此。做辅导员的这些年,我常有“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的感慨。“心之所向,无远弗届”。愿立中国大地,揽中外英才,得桃李,育芬芳!



上一条:沈菲——南京师范大学辅导员、第十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下一条:任佳伟——哈尔滨理工大学辅导员、第十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关闭